2010/11/28

英國衆多華人選擇在英産子

  英國《英中時報》報道,近日,英國皇家助産士協會(The Royal College of Midwives,下稱RCM)指責英國政府出爾反爾,當選後未能履行競選時增加助産士的承諾。RCM表示,如果政府未能在2014年增加3000名助産 士,英國孕婦與新生兒都將有潛在的危險。

  而近年來,英國接近四分之一的新生兒母親爲外來移民,對移民産婦不了解英國醫療系統,缺乏足夠信息,助産士的缺乏也同樣加重了這個問題。在英華人大多數選擇在英國生産,助産士的缺乏和信息的缺乏,使在英生子的華人女性朋友們更加辛苦。

  政府出爾反爾 助産士仍稀缺

去年有調查顯示,過去三年有一萬七千六百七十六名産婦曾在産科受傷。嚴重個案包括有結腸穿孔者因傷勢嚴重而需要動手術。目前英國的産婦死亡率屬歐洲最 高之列。針對這樣嚴重的局面,當時仍是在野黨的自由民主黨議員漢考克曾認爲是政府沒有正視這個問題,而當時仍是在野保守黨的影子衛生大臣蘭斯利也指出,過 去五年,助産士人數的升幅遠遠跟不上初生嬰兒人數,令一些母親無法得到助産士一對一照顧,連基本的助産士支持也得不到。


  于是,當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決定組成聯盟參加競選時,兩黨領袖都曾公開承諾,一旦成爲執政黨將會增加助産士數量。今年一月份,卡梅倫還曾在接受英國報紙Sun采訪時說他很有信心一旦當選就能增加3000或3000以上的助産士。

  然而,健康部門秘書長近期明確表示,聯合政府並無打算履行承諾,在11月初已經印刷出版的NHS明年的工作計劃中,也沒有提及助産士數量的增加問題。

  隨著財政預算按的進行,未來醫療部門也將繼續裁員。有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産科將會裁員,三分之二的産科人手不足,空缺數量已經超過好幾百。

  政府部門的不作爲讓皇家助産士協會(RCM)非常不滿,11月16日RCM秘書長卡西.沃裏克(Cathy Warwick)終于發話,指責政府出爾反爾,並對婦産業的未來表示憂慮。她說:“面對明年助産業更緊張的資金控制和裁員,我對未來感到很害怕,助産業現 在已經顯得很艱苦了,那麽未來該怎麽辦?這無疑是將孕婦和新生兒推向更大的生命風險。”

  在英生子華人多

近年來隨著英國華人移民的增加,在英國懷孕生子的華人女性越來越多。英國“落地國籍”的政策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已經取消,也就是說如果父母雙方都不是英籍,在英國出生的孩子也不會有英國國籍。


  然而“到底要不要在英國生孩子”仍是在英國華人論壇育兒版討論最熱烈的話題,在英國生孩子能夠得到全程的免費醫療,而在中國生孩子能得到家人的照顧。但大多數准媽媽還是決定在英國生孩子。

  《英中時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在英國生孩子的華人媽媽,倫敦的嶽女士對記者說:“選擇在這裏生孩子是因爲丈夫在這裏學習,丈夫可以全程參與懷孕生子的全過程,我覺得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
  身在伯明翰的陳女士對記者說:“在英國懷孕生子可以享受全程免費的醫療服務,還可以提前知道孩子的性別准備衣服,現在國內動辄上千的各種産檢,如果生孩子是剖腹産費用就更貴,覺得在英國生孩子可以省一大筆花銷。。”

  還有一些母親是因爲簽證問題而選擇在英國生孩子,一位在英國工作的章女士告訴記者:“我拿的是工作簽證,工簽申請永久居留要求每年不得離開英國三個月,如果我回中國生孩子,前後一定會超過3個月的時間,這對我將來申請永久居留很不利。”

  鑒于各種原因,經過思量後大多數在英華人女性還是選擇在英國生子。

  助産士不足爲華人生子帶來麻煩

而在大多數被采訪的華人母親中,盡管生孩子的方式不同,有的是順産有的是剖腹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英國醫院婦産科的病床很緊張,助産士過于忙碌。


  去年11月份在英國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的中心醫院生孩子的林女士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時候正值英國H1N1甲型流感流行期,醫院不准家屬在晚上8點以後早上9點之前在住院部逗留,所以當時的助産士人手顯得特別緊張。

  每個媽媽在自己的床位邊上有一個小按鈕隨時呼叫助産士,而那個按鈕實際上並不能起到隨叫隨到的作用,總是按好幾次才有助産士匆匆趕來。而新生兒 被要求一定要在媽媽的身邊,作爲新手媽媽對于如何處理新生兒有些手足無措。新生兒寶寶容易哭,也需要經常更換尿布,而作爲剛下生産線的媽媽,體質虛弱,很 需要助産士的幫助,那時候就明顯覺得醫院的助産士人手不夠,而自己非常的力不從心。”

  記者在大多數華人母親中了解到,在産房裏通常只有一個助産士負責接生,如果碰到生産時間較長的孕婦,還有可能會碰上換班。在米爾頓凱恩斯醫院生 産的林女士告訴記者:“我當天生孩子其實挺順利的,生完孩子的時候是清晨5點多,正趕上早班和晚班助産士的交班時間。剛剛生完孩子的我就被丟在産房裏,身 旁只有不知所措的新爸爸和新生寶寶,我覺得當時的體質還並不虛弱,丈夫不停地出去催助産士來給我處理傷口,可只能碰見奔走忙碌的助産士一直推脫正在交班沒 有人手,與此同時幾個産房裏都有孕婦正在生産。兩個小時後才有一位助産士進來爲我處理傷口,那時候她才發現這兩個小時我一直在流血,因爲剛生完時傷口並沒 有被很好地處理止血。我因此失血過多,血壓過低體質十分虛弱,雖然後來醫院給予了輸血治療,可這已經造成了沒有必要的身體傷害,完全是人手不夠和經驗不足 所造成的。”

  林女士的例子並不是特例,和林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是同在Milton Keynes中心醫院生産的羅女士,她是去年12月份在同一家醫院生下她的第二個孩子,她告訴記者:“我也是在生完孩子後被晾了2個小時,我碰上的是晚上 9點的交班,應該是晚班助産士和夜班交接,沒有人來爲我縫針,我先生不知道去産房外催了多少次,可産房外包括前台完全沒有人,等兩個小時後來了一位助産 士,看了看我的傷口說她的技術無法縫合,又換了一個助産士,那時候,我由于失血過多血壓偏低了。”這樣的例子似乎頻繁發生,前兩個月剛在倫敦溫布爾頓地區 生下可愛的中英混血兒的王女士對記者說,她也因爲助産士的人手不足而有1個小時沒有人員處理傷口。

  由此可見,大多數華人女性在生産時都需要碰到處理傷口的情況,而很多英國助産士並沒有縫針技術,所以很少人能在生産過程中只有一個助産士,大多 需要在産後另換一名助産士專門負責傷口的縫合,如果醫院的助産士人手不夠,就需要在産房裏等待,等待時間過長就會對産婦造成不可避免的身心傷害。

  高出生率和高危妊娠增加 助産士人手更缺

這些意見並不是華人的一面之詞,在今年10月份國家生育信托(NCT)的報告中指出,越來越多母親感到缺少助産士足夠的幫助。在受訪的1200名新媽 媽中,有59%感到産後缺乏“情感”支持,42%表示沒有足夠的助産士提供應有的幫助,而這個比例在10年前僅爲33%。NCT的公衆策劃部負責人表示 “很顯然,英國現在迫切需要改善産後護理,我們的報告已經描繪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而這些都是由于工作人員的短缺所造成。”


  有調查顯示,2001年到2009年期間,英國的出生率上漲了19%,每年高達670000。而同期助産士的增加只有2000人,也就是 12%。這樣的增長率和助産業的需求相比是遠遠不夠的。這些産婦中,肥胖、高齡産婦和青少年産婦都在增加,她們屬于高危妊娠人群,她們在分娩時尤其需要助 産士的協助。

  托尼(Tony Falconer)醫生,皇家産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的院長近日表示:“正如需要更多的助産士一樣,因爲高危妊娠的增加,我們還需要增加更多的會診醫生。”

  在調查的83個高級助産士中,30%的助産士表示他們的部門在去年已經降低了預算成本,而33%的助産士表示他們部門被要求縮減人員。三分之二的負責人表示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來面對需求,也就是高出生率。

  華人在英生子應做足准備

RCM的秘書長沃裏克女士說:“懷孕的婦女越來越多,而我們的助産士越來越無法達到需要。” 她形容助産士爲“士氣低落”,並表示一些婦産部門一直只有最少量的工作人員。

  但是,保守黨發言人表示,基于最近的較爲穩定的出生率,他們不會考慮增加助産士的數目,。

  他說:“當然必須有足夠的助産士,以滿足需求新生兒的數量。當初增加3000助産士的承諾是針對當時增長的出生率,而現在的預測顯示,出生率在 未來幾年中將會穩定一些。” 健康部門表示,將繼續以目前的比例,與RCM合作培養助産士,以確保助産士獲得適當的信息和技能。
  皇家助産士協會(RCM)對政府的職責不是無中生有,而對于英國婦産服務的前景擔心也並非未雨綢缪,在英華人在此生育應該提高警惕。因爲語言溝 通方面的不足和身體各方面與西方的差異,華人媽媽可能需要助産士給予特別的照顧,例如華人需要做月子,生完孩子需要助産士提供熱水,而英國的醫生則認爲産 後吃冰鎮食品能促進子宮收縮和降低傷口疼痛,與中醫理念上的暖身養月子理念背道而馳,所以華人媽媽在産後進食方面也需要助産士給予一些特殊照顧,助産士的 缺乏無疑給華人媽媽在此生子造成了不便。

  《英中時報》在此呼籲英國政府能履行承諾增加助産士特別是相應數量的華裔助産士,以幫助需要特別照顧的華人媽媽。也提醒各位華人准媽媽,提前考察生育醫院的醫療條件和助産士團隊,做足功課以給予自己最保險的生育環境,給予寶寶一個最安全的開始。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