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7

金融時報-認清事實,正視通縮

  • 2010-07-17 01:12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美國企業研究院經濟學家馬金(John Makin)周五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現在已到正視通縮的時候。他指出,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2002年曾表示,當通膨已在低檔,經濟基本面突然惡 化,央行應該先發制人,以更為積極的態度來削減利率。馬金表示,當時柏南克是聯準會的理事,而他上述談話也可做為他現今如何因應經濟情勢的最佳建議。

馬金表示,眼前的經濟情勢遠較2002年時惡劣,削減利率已不再是選項之一,而是必須的手段。美國與歐洲的通膨都在低檔,而且還在持續下跌之中(核心通膨年率在0.9%與0.8%),至於日本的通膨年率更是在負1.6%。

在2008年金融風暴結束後接踵而至的通縮壓力其來有自。金融危機往往最後都會帶來通縮壓力,這是因為對現金的需求強勁,而超過之前過度消費的需求。

對現金的需求主要是由對前景的不確定感所驅動,而在大家益趨謹慎下,通膨開始降低,最終形成通縮,而物價下跌的壓力也隨之益趨沈重。

銀行業自2008年之後無法恢復其為金融中介的角色,也使得通縮情況變本加厲。在美國,銀行業寧願使用聯準會所提供的零成本資金來購買國庫券,卻不願對家庭與小型企業提供貸款。

在金融風暴之後,銀行業本身也變得對風險承擔更加保守,結果是他們只願意借錢給政府。而在大家對現金需求強勁的環境下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會導致信用緊縮。

根據統計,美國迄5月止的過去3個月的信用成長年率為負9.7%,這個現象意味著美國家庭希望靠著還債來增加現金收支。馬金警告,這樣的過程最終將得通膨降溫變成通縮,而美國可能在2010年末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在通膨於後泡沫時期轉換成通縮的期間,財政與貨幣政策雙雙緊縮是危險的綜合政策。在主權債信危機的衝擊下,20國集團都不約而同地轉向財政緊縮,然而這也 形成凱因斯所謂「節儉的矛盾」。這是因為所有的政府同時緊縮財政,勢將造成經濟成長減退,稅收銳減,結果反而導致預算赤字增加。

而一些國家希望靠著貨幣貶值來帶動出口,進而振興經濟的希望也將落空,尤其是在大家對現金需求強勁,物價邁向通縮的環境之中。

馬金最後表示,決策者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儘管金融風暴已經結束,但是隨之而來趨向通縮的進程卻未結束。而身處這樣的環境,要避免危機重演,有兩件事情必須 注意。在財政方面,削減赤字的措施必須是用於減少可預期的未來支出上。例如調高可領取退休基金的退休年齡,即是現在實施,效果則是在未來顯現。在貨幣政策 方面,有鑑於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的意願不高,聯準會應挺身而出領導各國央行宣布物價目標,並且承諾透過更積極的購買資產行動來加速貨幣的寬鬆。(王曉伯整 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